1、广东省老子文化研究会会长罗尚贤说:"哲学是文化的灵魂。老子道学,以其抽象哲理的鲜明特点,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历代的杰出思想家,无不研老,并在老学中得到启迪。" 2、著名哲学家张岱年说:"道家……其理论之湛深,思想之缜密,实超过了儒墨两家。""老子则揭示了有史以来文化的流弊,对于文化发展提出批评意见。""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在深入考察现代实际,发扬创造性的思维的同时,研读诸子学说,仍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了解诸子之学中的深切智慧,也可以增强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 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胡新和教授的评论说,逐步发展起具有现代意义和世界意义的当代新道家思想体系应是当代中国学者的使命和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4、著名学者、中国科学院董光璧说:"当代新道家的实质在于,把中国古代道家的自然人文主义发展为一种科学人文主义,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统一。我认为这种新道家思想,不仅是解决当代世界的文明危机的一条出路,也是重整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可取的方案。""这种基于文化趋同性的世界主义文化观,无疑也能为其继承传统而面对现实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一种新的学术基础。""我确信重新发现道家具有地球船改变航向的历史意义。黄土文明与海洋文明的融合,有如黄色和蓝色调和出绿色,将产生人与自然和谐的新的绿色文明。" 5、著名学者董光璧说:李约瑟认为中国传统中保存"内在而未诞生的最充分意义上的科学",其他一些学者也注意到中国的文化价值的后现代性。英国天文学家沙里斯(M.Shalls)在其《新科学的诞生》(1985)一文中认为,前进的惟一道路是转过身来重新面向东方,带着对它的兴趣以及对其深远意义的理解离开西方的污秽,朝着神圣的东方前进(1985);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比利时化学家普里高津(I.Prgogine)在其《从混沌到有序》的中文版序言(1979)中说,新的自然观"将把西方传统连同它对实验的强调和定量的表达,同以自发组织世界观为中心的中国传统结合起来";德国物理学家哈肯(H.Prigkgine)在回答中国学者问题时说,他创立协同学同时受到了西方的分析思维和东方的整体性思维的影响。人类意义世界所作出的这种价值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历史转折时代的传统回归,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可能会重新获得其生命力。在我看来,道家人道主义的自然对于后现代科学启蒙、儒家伦理价值的科学化,对于科学的人性化以及中国传统科学的潜在模式对于未来科学,这三方面的意义应认真加以研究。 超越时代的伟大思想家老子和庄子,不仅意识到当时的文化困境,而且深刻地顿悟到文化对人的异化以及这种异化必将导致人类与自然界的疏离,从而构想出依据理性的引导复归于自然之"道"的理想出路。老子和庄子曾依据认识的相对性十分尖锐地提出人类知识的可靠性和合理性问题,即人类知识的基础和是否能给人以幸福的问题。道家的思想,在探究宇宙和谐的奥秘、寻找社会的公正与和平、追求心灵的自由和道德完满三个层面上,对我们这个时代都有新启蒙思想的性质。道家在两千多年前发现的问题,随着历史的发展,愈来愈清楚地展现在人类的面前。一个世纪以来连续不断地更替着的动荡不安,把个人、社会和环境三个层面的不安全都展现在人类面前。这种世界性的社会危机正是作为"人类生存方式"的文化对人的严重异化的表现。对待当代文化异化特别是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态度,在观念文化子系统里表现为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分裂和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隔阂。对待当代世界文化危机的态度,依然如历史上所表现的那样,理性与反理性对立。这种对立的新特点是,反理性从怀疑科学理性走到了明确反对科学的地步,从而导致科学人文主义诞生。 6、知名学者许啸天说:"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来源于儒释道三家。晋葛洪认为: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未也。此说不无道理。孔夫子亦曾向老子请教,称赞老子如龙在天。老子深邃的"道",贯穿于数千年历史,倾倒无数中外鸿儒大家。先读老子的《道德经》,其后再读各家经典,即可知许多学问家为何往往要把他老人家列于孔夫子前边。" "这三家中,我们今日根据他思想寄托范围的大小,与夫思想进展的自然系统,当然要推道家思想发生得最早。道,是说自然的天道;又类乎希腊哲学的宇宙论,或自然哲学,自然哲学,以自然为对角;(研究天地内外一切有生物无生物,有形质的,超天地生死的一个最初唯一的自然原则)……拿中国的学派来归纳:则自然哲学属于老子,……自然哲学所讨论的范围,便是在研究最初的唯一的真理。如世界之起原,历史的运命,又如生命秩序的根原,这种学问,在西洋又称为'形而上学',与所谓'本体论'对举。便是研究每个实在为物质的抑精神的。--宇宙论,便是讨论宇宙是否由独立自存之多数个体集合以成?又万有是否是一体?而部分与全体间有无不可相离的关系?这最初的哲学思想,中国的道家,实在足以当之而无愧。近人梁启超说:'道家,信自然力万能,而且至善;以一涉人工,但损自然之朴。" 7、黄心川在《道学通论》序中说:用道家的科学思想来接纳西方文化中的先进要素,这加强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随着当前东西交通、能济的频繁接触,信息的高速传递,特别是因为在西方社会资本主义制度的窒息下出现了种种社会弊端、精神危机,西方文化和基督文化的没落,使不少西方思想家、科学家又回归于东方,憧憬东方的古老文明,要以东方精神文明的智慧去弥补西方的缺陷,为此道学思想特别是老子的"法道自然"、"人道合一"、庄子的"道通为一"、"无以人灭天"的思想曾经引起了欧洲、美国、日本、印度等国的很多人文科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的重视。例如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量子力学家薛定谔、美国著名科学家卡普勒、印度的化学家P赖易、日本的科学家汤川秀澍等在阐述他们的科学的哲学和历史著作中都援引了道家的思想和著作,并肯定了道家思想的科学性、现代性和普世性。 在全世界即将跨入21世纪之门时,如何适应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寻找中西文化的交汇点,从而提出振兴中化民族,奔向大同社会的文化战略?中华民族自伏羲、黄帝、老聘一脉相传的道学文化,是东方智慧的结晶,其学"综罗百代,广博精微",足以承担这历史使命。道学是参天地、赞化育、贯中西、通古今的大学问,创立新道学是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潮流中审时度势,应变自强的唯一可行的文化战略。今天,道学文化如旭日东升,不仅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开始沐浴着她的光辉,西方的有识之士也为她的智慧之光而欢呼。遍布世界各地的中国人和外国人,尽管有着政治观念上的种种分歧,但在道学文化中却不难找到共同的语言,道学是革新的文化,是前进的文化,是通向未来的文化,是世界大同的文化。通论道学的历史演变和文化特征,向读者展示道学中五光十色的瑰宝,这是笔者历尽寒暑伏案耕耘的一大心愿。 8、中科院院士、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教授近日表示,今年他的机械专业的博士生,先要背诵《老子》和至少半部《论语》,否则就不能参加博士论文答辩。杨叔子认为,博士生作为国家高层次的人才,不能不了解中化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他举例说,基督教国家的学生被要求读《圣经》,伊斯兰国家学生要读《古兰经》,中国学生要读什么?他认为应该读《老子》和《论语》。他说,中国不是缺少科技人才,而是缺少人文科学人才。让博士生背《老子》、《论语》,有三个好处:培育民族责任感、锻炼形象思维能力和学会如何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