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根基探源--老子学说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1. 文化根基概述 世界文明古国,只有中国延绵不断,并仍然其闪耀光华,难道不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厚的根基在起决定性的作用吗?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及其特点是什么?鲁迅说:中国文化的根基在于道家。德 国理学 博士德·洛伦兹盛赞“老子的很多观点在今天也十分恰当,不必要改动便可借用,一部著作的永久性给予它一个伟大的、不寻常的形象”。他认为:“老子在他生活的社会里,已经体验到人类生活、社会形态的总旨和精华。”“老子及其著作与人类共存”。广东老学专家罗尚贤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儒形道魂。由此可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总脉及灵魂在于道学。那么,道学起源于何时、何地、何人呢? 2. 圣人文化及其楷模 众所周知,老子是道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 不难想象,在老子时代,道家文化已相当盛行,且对老子已有深刻地影响。否则,老子不可能穷其一生总结并实践道家学说。《老子》(或《道德经》)是与《圣经》、《共产党宣言》齐名,而且是对世界影响最深远的三本书之一,不可能是无本之末。 按照传说,道统源自于三皇五帝。三皇即是伏羲、燧人、神农氏,五帝即是炎(烈山氏)、黄(轩辕氏、有熊氏)、尧(定陶氏、陶唐氏)、舜(雷泽氏、名重华)、禹(稽山氏、名文命)的形象。他们都是人们耳热能详的道统脉络。尽管三皇五帝的故事很生动,而且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但这毕竟是传说。 在三皇五帝之后,周朝以前,谁的形象及所留文字对老子影响最深呢?或者说,老子笔下的圣人,是以那位先贤为楷模呢?这是笔者思索了近十年的重大问题。当我读了《墨子》之后,欣喜地认为找到了圆满的答案----傅说是老子笔下的圣人之一。 在有华人的地方,只要一提到圣人,都会想到孔子,尤其较年长的读书人,都知道孔子是“至圣先师”,孟子是“亚圣”。到目前为止,多数崇尚中华文化的人,心目中圣人之楷模是孔子。其实,在中华五千多年历史长河中,圣人远不止孔、孟二人。 在墨子眼里,尧、舜、禹、皋陶、成汤、伊尹、武丁、傅说等人都是圣人。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默则思,言则诲,动则事,并能吃苦耐劳,不畏艰险,除恶扬善,且智能过人,均努力为广大人民谋利益。其中尧、舜、禹、伊尹、傅说等,在成为圣人之前均为普通劳动者。这些圣人中,傅说比较特别。武丁微服私访在傅岩发现傅说时,他还是一名隐于胥靡(奴隶)中的智者。在辅佐武丁的过程中,傅说留下了《说命三篇》(见《尚书》)。 《墨子》一书多次提到傅说,最确切的描述是:“傅说被褐带索,庸筑乎傅岩。武丁得之,举以为三公,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意思是说,傅说身穿粗布短袄,腰系绳索,在傅岩之地采用版筑技术指导奴隶们修路筑墙。武丁发现了他,举拔他位列三公之职,接管国家行政大权,治理全国民众。 又曰:“尚贤使能为政,是以民无饥而不得食,寒而不得衣,劳而不得息,乱而不得治。”也就是说:国家让贤能的人为官,人民不会有饥饿而得不到食物、不会寒冷而没有衣穿、也不会劳累时不能够休息、更不可能出现混乱的局面而无法治理。 武丁在位五十九年,傅说辅佐了半个多世纪,造就了我国奴隶社会继成汤繁荣之后的兴盛,史称武丁中兴。 从墨子对傅说“被褐带索” 的描述,联想到老子的《道德经》中有“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72,见《老子通解》第72段,以下仅注段号)的语句,并发现老子在五千余言共八十一段的《道德经》中,描述圣人形象有廿七段(处)之多,占1/3。其实,《老子》通篇都是对圣人所做的描述:圣人之智,圣人之思,圣人之言,圣人之行,圣人心得,圣人准则,圣人对王侯的忠告、对 暴 君的警示…… 老子继承与发扬了傅说的理念,考《道德经》与《说命三篇》不难发现,其意有很多十分吻合之处。尤其傅圣在《说命三篇》中篇强调:“惟圣时宪,惟臣钦若,惟民从逸。惟口起羞,惟甲胄起戎,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惟治乱在庶官”“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恶德,惟其贤;虑善以动,动惟厥时”以及“有备无患”。 傅说告知武丁:“要想治国安邦,使百姓安居乐业,必须颁布让臣民钦佩,使百姓安逸的宪法;不要轻易发号施令,不能随便动用军队,不可到处封官许愿,赏罚要分明;官服、兵器应深藏,不得随意授予人。”并告知:“天下混乱在于百官不正”,“任命官吏要避免因己之偏见而亲疏彼此,不能用道德恶劣的人,只能用贤能之人;经过深思远虑地完善政策应付之行动,但行动必需选择时机”并提出:处理国事不可轻举妄动,不得打无准备之仗,“有充分的准备才能避免祸患”。 在《说命三篇》下篇中傅说提出:“道积于厥躬”“厥德修罔觉”。意思是说:“客观规律必须在实践中日积月累地勤奋自悟才能掌握”“良好的品德靠排除主观成见并不断地修炼才会养成”。这一理念,直接影响并启发了老子对“道”的顿悟,使其形成了超越时空的世界观,从而完成了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不朽佳作----《道德经》。 老子在《道德经》中,对傅说的理念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完善与提高,与之对应的格言佳句有:“治大邦,若烹小鲜(60)”“上善若水。……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8)”“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57)”“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30)”“夫兵者,不祥之器也。……非君子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31)”“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64)”“有周车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67)”。“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39) ”“天道无亲,恒与善人(81)”。 也即老子告诫君王们:“治理大国,要象煎小鱼一样讲究方法、掌握火候”“为政者必须讲信用,勤恳为民排忧解难,办事提高效能,行动把握时机”“当官的不谋私利,民众会自动归往、感化;当官的提倡清静,百姓将自我矫正;当官的不惹事盘剥,人民能自然会富有;当官的无邪无欲,群众定可自行返朴归真”“有道者辅佐行政,不主张用武力强行于天下”“刀兵之事,是不吉祥的东西,不是 明 君所好用之器,迫不得已才动用”“创建事业须从无开始;管理天下应在乱前着手”,息兵罢武后“让所有周朝的兵车无人乘战,使所有铠甲兵器无处陈列”。“客观规律潜藏于万事万物之中,无名无象。但人们只能遵循客观规律,才会善于开拓,才能善于创新并取得成功”“客观规律不偏亲,永远相伴善良的人们”。 老子倡导的:“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2);与傅说的名言“非知之艰,行之惟艰”是一脉相承的。两者都是对圣人“言、行”与“知、行”的标识。即老子认为:身教重于言教;傅圣认为:行难于知。在对待礼教上,傅说提出“礼烦则乱”即“礼仪繁琐反而会导致混乱”;老子提出:“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38)”即“所谓的礼,诚信反遭轻薄,是导致动乱的祸首”。两者观点相近,只是傅说认为:礼需从简,烦琐则乱。而老子认为:礼是诚信之薄,祸乱之首。这并非观点上的差别,而是随着礼制上的发展,其害愈烈,否定程度随之而烈。 在建立社会秩序方面,傅说主张息兵罢武建立和平的社会;老子提出了和生理念,即建成“知和”,“益生,“玄同”的社会模式;墨子提出了建设理想社会的三个标准(即:“考圣王之事”,“读先王之书”,“法而为刑”) 。当今倡导的和谐社会理念,与傅、老、墨主张无二,实乃优秀传统理念的发扬光大。 为便于对傅圣与老子的治国安邦、勤政为民、修身养性等理念进行学习、比较、研究,特将其格言佳句及社会模式例于表1。
傅圣与老子格言佳句及社会模式对照表 表1
老子在《道德径》中对圣人的描述,多是以傅说的形象为楷模,请看: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3)傅说若不虚心、强骨,又怎能在傅岩之野与胥靡一同筑墙呢? 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欤,故能成其私。(7)傅说置身于奴隶之中,可谓已退到了最基层,只有无私才能得以保全,这才是社会最低层的奴隶们的生存之道; 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12)即圣人治理天下,是让天下人活得充裕踏实,而不是为眩名争利; 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23)为奴隶主放牧是奴隶,为天下人放牧的是圣人; 是以圣人去甚、去太、去奢。(29)圣人应去掉极端行为,去掉过分强求,去掉奢侈浮华,这些品行在傅圣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是以圣人之能成其大也,以其弗为大也,故能成其大。(34)傅圣能成就伟业,关键在他从小事做起,不贪大,最终辅佐武丁实现了中兴之治;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圣人之在天下也,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注其耳目焉,圣人皆孩之。(49)圣人永远不固执己见,而是遵命于百姓的心愿,广泛听取众人意见,众人随时随地向他反映所见所闻;在听取群众意见时,就象小孩听大人讲话一样恭敬从命。正因为傅说与奴隶们并肩战斗,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获得了真知,后得到武丁的信任与重用,脱颖成为上可通天、下可入地的神圣之人,从而最终成就了伟业。 此外,还有十余处都是对圣人形象及言行、品质的描述,如: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64);是以圣人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66);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68);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72);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74);孰能损有余大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79) …… 以上对圣人的描述,可以肯定,不是孔子,因孔子比老子小一辈(约廿岁),至少当时还没有成为圣人。 综合分析老子之言,不难判断老子所描述的圣人形象,多以傅说为典型楷模,几乎涉及圣人的每个章句均能与傅圣相吻合。可以推断,老子作为周朝王室图书馆馆长,读到了不少有关傅说及武丁中兴以及其它圣人的书简乃至甲骨、金文等。此外,墨子也非常直接的表露了对傅说的尊崇,且墨子与老子对圣人的描述,以及用词、语言、语气等如出一辙。 至此,可以充分肯定,傅说是中华圣人之楷模,甚至是圣人眼中的典型圣人。为此,呼吁全球爱好和平、崇尚中华优秀文化的有识之士团结、振奋起来,像傅说那样为劳苦大众维权谋利,从而为建构中华文华大厦,建设和平、民主、玄同的理想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吧!
|